作文库 >实用范文 >工作总结 >各行业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自学能力

时间: 文琼 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时,授予能理解接受的自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且能培养儿童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那么小学语文如何培养自学能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如何培养自学能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

  语文教科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产出合格的“产品”,要坚持做到:每上一节课,都要明确根据教材特点与单元重点,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训练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及应该怎样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揭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就要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我首先是让学生过好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每学期之初专门上好二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生字)、记(记住音、字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字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写出生字)。通过学生独立性学习,学生养成了自学习惯,通过自学不仅能够掌握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就是课外读物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能主动学习。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学习兴趣提高了,读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能力是从实践中练来的。勤于实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自学。我们语文教师不要一切都包办,总是不放心,总怕让学生自己走“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只让学生吃米糊,这样学生消化知识的能力就会逐渐退化。

  要坚持给学生让路于自学,还时间于学生,还主动权于学生,把课堂时间留一部分于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具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方法是: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得问题,写出文字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地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自己写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观察目的,从教给学生观察步骤和方法进行训练。教学看图学文《长城》时,先让学生查寻长城的历史发展资料,搜集从不同角度反映长城的图片;搜集有关长城的民间传说;以及表达心声的豪言壮语,颂扬长城的诗词文章。使学生在自学中感受到长城建筑的雄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慨油然而生,极大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再指导学生看图,弄清观察点,理解照片的主体和背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面,赞叹之感油然而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也真情流露,与作者的思想水乳交融。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了调查的耐心与信心,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左右脑得到全面发展。

  3、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学习活动的动力以及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来源于兴趣。为此,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就论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认为:“兴趣是个水闸,借助它,注意水闸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多么重要。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作者经历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心中有无限的感慨,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是激动的、自豪的。我引导学生朗读,越读越投入,使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内心的感受。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成就感更加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晓之以理,让其明白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其逐步确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我的新朋友――电脑》一文时,让学生调查了解电脑在国防、科技和生活的用途。同学们通过查资料,访问专家,请教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不仅获得了电脑知识,激发了学习电脑的兴趣,而且从自学中懂得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学习自觉性增强,掌握知识的愉快体验变浓。

  4、指导教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只有爱学习和会学习的学生,才能成功地完成各种学业任务,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学方法的指导是语文学法指导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能力训练得如何的重要标志。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就高年级而言,安排了两类不同的课文,即精度课文、略读课文。这种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制定了“学习方法,使用方法,形成能力”的单元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精读课文的要求是:围绕重点教学目标活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某一读写方法。

  其教学结构是:明确教学目标→读读→议议→教师精讲→明确写作重点→讨论小结写作方法。略读课文的要求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形成能力。其教学结构式是:明确教学目标→运用方法围绕目标自学→教师检查→基本形成读写能力。除此之外,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交给学生一些单项的学习方法。通过以上方法的训练,促使学生反复训练,熟练掌握。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体作用就能长期有效地发挥。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怎么培养

  一、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

  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

  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

  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

  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保证。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指向作用、激发和维持作用以及调节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能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高水平的学校动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尤其是自学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因为一则自学既无教师的辅导无同伴的帮助,二则在面对现代如此多的娱乐媒体静下心来自学的却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

  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形式上下激发学生兴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动性作业;另一方面要学习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如作业可以是背诵、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其次,提高志向水平。教师要以榜样和英雄人物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让学生体验成功愉悦来维持他们的志向水平。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外部因素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响较大。实践证明,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果。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疑激趣、以境引趣和以读生趣的方法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例举: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我强调学生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自学能力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2020最新

初二英语下册人教版电子课本免费下载入口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人教版网址链接

初中地理期末个人教学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初中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最新范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