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推荐文章
能力是一个人的长度;勤奋是一个人的宽度;善于抓住机遇构成这个人的高度。长度、宽度、高度的乘积,就能算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容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1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欧共体形成
⑴原因:①历史地理:共同的区域地缘关系及共同的文化和传统底蕴。
②政治:战后欧洲国家的普遍削弱是加强联合的主要因素。
③经济:二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下,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恢复发展,联系日益密切。(根本)
④国际关系:美苏都把欧洲作为争霸重点,为了在美苏争霸中保障自身安全与发展,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加强合作。
⑵成立及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⑶表现: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欧元启动);军事科技合作。
⑷影响:①对欧洲 经济: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经济赶上或超过美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政治:不愿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保证了欧洲的稳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对美国: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对欧政策。
③对国际关系:冲击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⑴原因:①美国的扶植。
②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重视科技教育。
④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国家财政大力干预推动。
⑤朝鲜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大批军事后勤物资订货,刺激经济发展。
⑵影响:经济:①达到超过战前的水平,呈现高速发展的局面。
②国民生产总值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③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中以美为主导,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政治:改变了战后初追随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
国际关系:冲击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⑶启示: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抓住时机,只有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不结盟运动
⑴原因:①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斗争纷纷获得独立(前提)。
②为了摆脱美苏控制,积极谋求维护自己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团结合作。
⑵成立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的召开,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签订《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⑶宗旨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⑷影响:①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②根本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③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回复。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2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意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冷战的原因:
⑴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冷战提供可能(根本原因)
①美国: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霸主。
②西欧: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
③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强大,成为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⑵美苏是去战时同盟基础,双方关系恶化。
⑶①国家利益冲突
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都把最终战胜对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作为目标
③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三.冷战表现
⑴在欧洲(美苏争霸的重点均在欧洲)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947.3)——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开始出现,实质是美国公开干涉他国内政,全球扩张,称霸世界战略。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1948)——经济互助委员会
实质是借复兴欧洲经济之名,加强控西欧,增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力量)
③柏林危机:两个德国出现(西德1948东德1949)——冷战的产物
④军事上: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
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总结:冷战实质是美国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控制西欧,称霸世界的产物。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
?①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②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2)区别
⑵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热战
表现:朝鲜战争(1950——1953)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越南战争(1961——1975)
影响:①耗费了美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②苏联此时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美国。
四.冷战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
消极: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积极: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②客观上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3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⑴形成: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
a.50年代中期,毛、周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这是“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
b.1981年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和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保留军队)
c.80年代后,提出完整的“一国两制”理论。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e.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使“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成为我国国策。
“一国两制”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运用
⑴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南京条约》1860《北京条约》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租新界,租期为99年)
条件:①中国自改革开往以来,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 及其他各方面方针政策支持;③人民渴望统一;④租期临近。
解决步骤:①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意义:①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有利于促进香港的稳定繁荣。
②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⑵其次成功运用于澳门问题
解决步骤:①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⑶还将成功运用于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新发展:
①停止炮击金门
②三通限制放宽
③民间:a.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b.对话:1991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这是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会谈。
④90年代初,汪辜会谈,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⑥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三.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①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平等。
③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4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一.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标志:东欧剧变(1989),苏联解体(1991)
1.东欧剧变:
⑴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波兰第一个发生巨变(武力发生巨变:罗马尼亚)
⑵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⑶原因:①内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党和政府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②外因:a.苏联因素:历史因素:长期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模式,受制于苏联。
现实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影响.
b.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政策。
两德统一: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苏联解体:
⑴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政治经济改革→指导思想根本改变→思想混乱,局势动荡→1991年8.19 事件,政权性质根本改变→1991年底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⑵教训: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c.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败现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独立自主,防止西方和平演变。
e.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认识:剧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表现。
二.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的影响:
1.世界形式的特点及原因:
⑴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原因: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军事对抗竞赛的减弱;地区冲突有所缓和。
⑵天下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
原因:①两极格局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领土争端暴露。
②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借助北约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插足别国事物,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③恐怖主义的威胁
三.世界格局特征及原因影响:
1.特征:⑴近期呈现“一超多强”。
⑵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原因:⑴经济多极化、全球化加强(根本)。
⑵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⑶欧盟、日本、俄、中,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影响:⑴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⑵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⑷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⑸21世纪的今天,世界格局多极化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的支持,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作用)
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充分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立。(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基本内容:
⑴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⑵代表的产生及组成:全国人民的普选产生//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⑶职权:①立法权②监督权③选举权、任免权、决定权④审批权
⑷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
⑸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⑹与西方议会民主制的比较体现优越
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原因):建国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有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内容:⑴前提:中共领导
⑵各自的地位:中共:执政党;多党:议政党
⑶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⑷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⑸基本组织:政协会议
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四.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1.原因:⑴历史: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共同抵御外敌侵略,反对国民党。
⑵地理:大杂居,小聚居
⑶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少,落后。
⑷民族差异
主要内容: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目的: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大团结
具体做法: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发展历程: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⑵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⑶实践:1955年后五大省级自治区
作用: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全面发展、共同繁荣。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