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 >励志文学 >高考励志 >高三生物

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

时间: 燕纯 分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高考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一点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一

  1.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部分

  2.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真菌PH5.0—6.0细菌PH6.5—7.5放线菌PH7.5—8.5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6.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7.河流受污染后,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 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8.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壳的是1—6多肽分子个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肽聚糖

  10.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1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1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1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1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1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1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 H O N P S

  1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1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20.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二

  1、人等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

  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故不能用其提取DNA,鸡等鸟类的红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可用鸡血细胞液进行DNA的提取。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故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合成蛋白质。

  2、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_无纺锤体,染色体,但有DNA复制。

  3、带杆、球、弧、螺旋的菌都是细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螺旋菌等,乳酸菌其实是乳酸杆菌,所以它们都是原核生物。

  4、酵母菌、霉菌是菌,但为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5、XY是同源染色体、但大小、形状不一样。

  6、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只是利用光能进行光解,这就是证明“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的例子。

  7、卵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_只_不分开,也不生长,故_生的是一个细胞团,每个细胞体积减小,DNA含量不变。

  8、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离体植物细胞很容易重新脱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9、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具备全能性,但卵细胞、花粉是个特例。

  10、细胞的_数一般都很有限,但癌细胞又是一个特例。

  11、人体的酶一般需要接近中性环境,但胃液呈酸性,肠液、胰液偏弱碱性。

  12、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1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但蓖麻例外;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乳,但兰科植物例外。

  14、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动物一般都是需氧型生物,但蛔虫等是典型的厌氧型动物。

  15、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6、纤维素在人体中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也是人体也必需的营养物质了,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7、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

  18、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胡箩卜的叶等。

  20、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蚁只有卵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孤雌生殖(有性生殖),植物中的香蕉是三倍体,进行营养生殖(无性生殖)。

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三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

  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

  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

  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

  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10.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它往往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质层。这些膜具有选择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膜上具有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当细胞死亡后,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说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说选择透过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类半透膜。

  11.载体与运载体

  载体: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如细胞膜上的载体。

  运载体:在遗传工程中,用于把外源基因运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12.中心体与中心粒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种细胞器,通常位于细胞核附近。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中心粒:组成中心体。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分裂中一组中心粒的位置不变,另一组中心粒移向细胞另一极。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13.细胞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水状液体,含有细胞代谢活动的产物,其成分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色素、生物碱、无机盐等。

  细胞内液:一般是指动物细胞内的液体,是相对细胞外液而言的。

  14.B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与记忆细胞

  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小部分在体内流动,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记忆细胞能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部分在体内流动,受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并释放淋巴因子,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则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15.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体积微小、单细胞或群体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如草履虫、衣藻、变形虫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它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较少,一般只有核糖体,如支原体、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

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四

  1.某科研小组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解

  B.实验结果表明,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适宜搅拌时间为2 min左右

  C.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若搅拌4 min时被侵染的细菌放射性强度下降为90%,则上清液中35S的放射性会增强

  错因分析 未彻底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步骤、现象,对“转化”的过程分析不透彻,导致拓展能力不足。

  走出误区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是外源DNA与受体细胞DNA之间的重组,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实验证明转化率与供体菌细胞中DNA的纯度有关。DNA越纯,转化率也就越高。如果事先用DNA酶降解供体菌细胞中的DNA,那么转化作用就不复存在。(2)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运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直接培养标记),此处应注意的是在分析32P、35S的存在位置及实验结论时易错。

  解析 本实验的陷阱主要是图中的曲线在2 min后不再变化。经离心后,质量较小的噬菌体位于上清液中,质量较大的细菌位于下层沉淀物中。由图可知,细菌的侵染率为100%;上清液中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左右,说明约有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20%左右,说明约有2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若细菌发生裂解,上清液中32P的百分比会上升,不会保持不变,所以被侵染的细菌基本上未发生裂解。搅拌2 min左右放射性已达到,所以适宜搅拌时间为2 min左右。由上清液中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左右可知,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被侵染的细菌放射性强度不会下降到90%。

  答案 D

  易错点2 DNA复制原理及计算掌握不到位

  2.下图中,DNA分子片段中一条链由15N构成,另一条链由14N构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处为磷酸二酯键,DNA解旋酶作用于③处

  B.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C.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G+C=56%,则无法确定整个DNA分子中T的含量

  D.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00%

  规避陷阱 解答此类计算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DNA复制了n次”和“第n次复制”的区别,前者包括所有的复制,但后者只包括最后一次复制。(2)碱基的数目单位是“对”还是“个”。(3)在DNA复制过程中,无论复制了几次,含有亲代脱氧核苷酸单链的DNA分子都只有两个。

  另外,还要看清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含”还是“只含”等关键词,以免掉进陷阱。

  解析 ①处是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G+C=56%,则整个DNA分子中G+C=56%,则T=22%。DNA复制两代后,得到4个DNA分子,均含有15N。

  答案 C

  3.如图表示遗传信息在生物大分子间的传递规律。A~C为物质,①~⑤为过程。

  (1)①~⑤过程中,在造血干细胞和神经细胞中都能发生的是________(填数字)。

  (2)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进行①过程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

  (3)在化学成分上物质B与物质A的主要区别是物质B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物质C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物质C由M个氨基酸构成,含有N条肽链,其中有Z条是环状肽链,则这个蛋白质完全水解共需水分子个数为____________。

  错因分析 学生误认为mRNA、tRNA、rRNA都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内也含有DNA,可以进行转录,同时这两种细胞器内还含有少量核糖体,能进行一部分蛋白质的合成,即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既有转录过程,又有翻译过程。故mRNA、tRNA、rRNA可以在细胞核中合成,也可以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合成。

  解析 分析图解可以推知物质A为DNA,物质B为mRNA,物质C为蛋白质。①~⑤过程分别表示的是DNA复制、转录、逆转录、RNA复制、翻译。其中逆转录、RNA复制只发生在少数病毒的增殖过程中,DNA复制发生在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中。转录和翻译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任何时刻都有发生,因此在造血干细胞和神经细胞中都能发生的是转录和翻译,神经细胞不可以进行细胞分裂,没有DNA的复制。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细胞核和线粒体中的DNA都要进行复制。RNA与DNA的不同之处在于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其碱基中有尿嘧啶而无胸腺嘧啶。1条肽链中肽键的数目比氨基酸的数目少1,1条环状肽链中肽键的数目等于氨基酸的数目,因此若物质C由M个氨基酸构成,含有N条肽链,其中有Z条是环状肽链,那么其中就含有M-N+Z个肽键,这个蛋白质完全水解就需要M-N+Z个水分子。

  答案 (1)②⑤ (2)细胞核和线粒体 (3)核糖和尿嘧啶 物质A(DNA或基因)的多样性 (4)M-N+Z

  易错点4 显隐性判断不准确

  4.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组 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红果黄果1 红果×黄果 492 504 2 红果×黄果 997 0 3 红果×红果 1 511 508 A.番茄的果实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实验组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组2的F1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实验组3的F1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选D,原因是没有掌握确定某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方法。

  解析 由实验组2或实验组3可知红果为显性性状;实验组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实验组2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F1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Aa;实验组3的F1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是aa。

  答案 C

  易错点5 自交与自由交配中概率计算不准确

  5.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错因分析 不理解随机交配的内涵,不能确定随机交配包含的组合情况,或不能确定亲本产生的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概率,是出错的根本原因。

  解析 自由交配不仅包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的交配,也包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的杂交。解答本题时可利用基因频率突破:自由交配实质上就是配子的自由组合。据题意可计算出A、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产生的配子中,A、a分别是2/3、1/3,即:

  ♀配子♂配子     2/3A 1/3a 2/3A 4/9AA 2/9Aa 1/3a 2/9Aa 1/9aa(不能存活) 则AA∶Aa=1∶1。

  答案 A

  6.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进行杂交,发现F1出现4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2的性状类型的种类和数量比例是(  )

  A.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2∶1∶2∶1

  B.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2∶2∶1∶1

  C.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

  D.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或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

  指点迷津 分解组合法的解题步骤

  (1)分解:将所涉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或性状分离开来,一对一对单独考虑,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研究。(2)组合:将用分离定律研究的结果按一定方式(相加或相乘)进行组合。

  解析 由图知,F1中圆粒∶皱粒=3∶1、黄色∶绿色=1∶1,因而可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为YyRr、yyRr,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或YyRr。如果该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后代的性状类型和数量比例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如果该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后代的性状类型和数量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

  答案 D

  易错点7 遗传规律中的比例关系不能活用

  7.如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B.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

  C.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

  D.植株DdRr自交,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6

  错因分析 在解答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特殊比例问题时,很多同学由于没有读懂题干,提炼不出有效信息,再加上不能识记和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典型数据,导致频频出错。如果已知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的某种变式,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该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亲本具有两对等位基因(即AaBb);后代中有如下几种基因型:A__B__(9/16)、A__bb(3/16)、aaB__(3/16)、aabb(1/16)。如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7,则为A__B__∶(A__bb∶aaB__∶aabb)=9∶(3∶3∶1)=9∶7,其他情况以此类推即可。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ddrr,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D__R__,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D__rr或ddR__;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Rr∶ddRr=1∶1,即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Rr∶Ddrr=1∶1,即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植株DdRr自交,后代中D__R__(蓝花)∶(D__rr+ddR__)(紫花)∶ddrr(白花)=9∶6∶1,故紫花植株占后代的比例为6/16,其中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2/6,即1/3。

  答案 D

  易错点8 混淆“患病男孩”和“男孩患病”

  8.如图是人类某一家庭遗传病甲和遗传病乙的遗传系谱图(设遗传病甲与A、a这一对等位基因有关,遗传病乙与另一对等位基因B、b有关,且甲、乙两种遗传病

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相关文章

高考生物复习方法及知识点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整理

高中生物有哪些学习方法

高考生物常用复习方法

生物高考复习方法及复习指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