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 >励志文学 >高考励志 >高三政治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方法

时间: 淑娟 分享

高考政治答题其实相当于找限速。同学们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考政治答题技巧,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

选择题的基本情况

1.目的:选择题是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目的是检验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

2.组成成分及特点:

(1)组成成分

从形式上看有两部分构成:题干和题肢。题干即选择题的主体内容,包含除选项以外的所有部分,有内容和要求两种成分;题肢是指选择题的选项部分,题肢有四种情况:本身错误不合题意;本身正确符合题意;本身正确不符合题意;本身错误符合题意。

从内容上看有三部分构成:立意、情景、问题设置。

(2)特点

从高考选择题的答题指导语看“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指导语中“只有一项”表明是单项选择,“最符合题目要求”表明是最佳选择。

题干在情境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就会选错。

3.类型

常见的有:因果关系型,比较异同型,评价分析型,事例材料型,漫画材料型,图表材料型,古文诗词型等。

选择题解题思路

解答政治选择题应遵循“先审题干、后审题肢。肢干相连、以干求肢”的原则。所谓审题,就是透彻地理解、弄懂题目的含义,找出题目的意向性的过程。这是解题的前提条件,它包括审题干和审题肢两个方面的内容。要做到“三审”。

1

审题干(即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

读懂题干。这是前提,也是常识,但有的同学最容易忽略这一步。通常表现在对题干粗略一看,还一知半解时,就开始看题肢,一旦对选项拿不准时,再回头看题干。不仅浪费了时间,还会造成越分析越糊涂。

在审题干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以下三点要求:

(1)题干的选择方向,是正向还是反向选择;

(2)题干的命题类型,是概念、原理(或观点)的理解、判断型,还是比较型、事实的分析型、综合型;

(3)题干的规定性,包括要求选择的范围、角度、层次等。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表现不同题干时侧重点不同。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题干的主题词、中心词和限制词,因为它们是题干的规定性,体现命题的意图。

其次,做到以下五个步骤:

①审题型。即审查题目是什么类型,用以确定有针对性的解题方法。

现在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当场训练一下:

例1.2010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发布新闻并就政协话语权等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以下不属于政协话语权范畴的是( )

A.执政为民 B.政治协商 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答案:A。例1是事例材料型,并且是逆向选择题。

②审题意,即抓住题目立意,全面理解题意。在审题意中要注意:抓住中心词和中心句,长题干要读短,短题材要读长,除了题目设问时有明确的指向性,其他的都必须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不可断章取义。抓住材料中心的基本方法是浓缩。对复杂单句,主谓宾即为材料中心;对复句或是段落,第一层逻辑关系即为中心意思。

例2.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在2010年4月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银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反映( )

A.我国积极参与一切国际组织的活动

B.我国是一个对维护世界安全负责任的大国

C.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日益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D.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答案:C。例2中题干的材料信息量较多,有时间,地点,数据对比等,抓住其题意,此材料的中心在于展示中国在世行中的权力加大、地位提升。

③审范围(即审角度,题干的限定性、指向性)要着重弄清题干在时空、内容、逻辑三方面的规定性, 以便确定题干规定性的知识范围。

例如时空范围的规定性是“现阶段”,还是“历史上” ;是“社会主义民主”,还是“资本主义民主”。

又如内容范围的规定性是“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或“哲学生活” ;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人生观、价值观;是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内容,还是有关“国家制度方面的知识”内容。

再如逻辑方面的规定性是以果寻因,还是以因求果 ;是找区别点,还是要找共同点等。

例3.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过程中,我们坚持先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这一做法正确体现的辩证法观点是( )

A、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B、内外因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

D、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答案:B。例3的内容范围限定在“辩证法”,与此范围无关的选项就要先排除。

④审题眼(即关键词)它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只有准确地把握“题眼”,选择题肢才有目标。

关键词在题干中有表明行为主体,核心事件的,如“企业、劳动者、党、政府、人大代表、中华文化、文化修养、物质、认识、矛盾等”;有在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 如 “范围关键词” :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 :表明……、说明 …、体现……等。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 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例4.当前,我国文化市场有“三俗”的倾向,即“庸俗”、“媚俗”、“低俗”。针对这种现象,作为消费者在文化消费时应当( )

①坚持文化的多样性

②提高文化辨别的眼力

③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④选择具有传统价值的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例4关键词有:消费者(行为主体关键词)、文化消费(范围关键词)、应当(动词关键词)。

⑤审导语(即联结词,所谓“导语”就是题中影响对题意理解和决定答题方向的词语,它是将题干和题肢有机联系起来的部。)

导语作为材料与选肢的联结词,规定了选择的方向,须做到“四明”。

一明正向还是逆向,即明晰题目要求是选符合题意的项,还是选不符题意的项。二明知识取向,即明晰题目要求解答的知识范围。三明逻辑取向,即明晰题目是要求选原因还是选结果,是选现象还是选本质等。四明回答问题的指向性,材料里可能出现几个活动的主体,而题目设问时只要求分析其中的某一个。题目列出了一大段材料,而题目在设问时只指向其中的某一点。

例5.面对近年来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升的压力,广东某出口企业,把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具有优势的内陆地区,并致力于产品研发、品牌设计和营销推广,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出口竞争力。该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因素有:( )

①调整经营战略,利用资源优势 ②依靠技术创新,维持低价竞争

③加强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 ④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例5的导语是“该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因素有”,这说明我们要在材料提到的种.种措施中,挑选出与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关的,而材料中没提到的,或是不能对企业竞争力提升有帮助的措施,就不在答案选择之列。

2

审题肢(即审查题肢,明确选项本身正误)

审题肢,就是判断题本身的正误,排除误肢(反向选择除外),确定题肢的角度和层次的过程。

判定正项题肢和误项题肢多用“排除—求证—肯定”的三步走进行。

(1)“排除”,就是排除本身错误的选项和本身没有错误但与题干要求无关的选项。

(2)“肯定”,就是肯定本身无误并与题干要求相关的选项,“排除”和“肯定”均是初步的,只有经过“求证”方能作最后结论。

(3)“求证”,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说明正、误之理由,以防止随意性,确保答案的正确性。千万不能单凭主观感觉,更不能凭想当然去选题肢。

例6.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刘易斯拐点”对解决目前“用工荒”问题的启示是( )

A.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缩小工资收入差距

B.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答案:B。在本题中我们采用“排除—求证—肯定”的三步走进行审题肢,会发现C选项本身有误,先排除;A项与题意不符,因为题干中“刘易斯拐点”阐述得很清楚,出现“用工荒”直接原因是工资低而招不到工人,而非收入差距,故排除。D项对于解决由于工资低而招不到工人这一问题不能起直接作用,也排除,经过初步思考肯定B选项,最后再经过求证,会发现B项最符合题干引导语““刘易斯拐点”对解决目前“用工荒”问题的启示”要求,能对由于工资低而招不到工人这一问题起到直接作用,可谓对症下药,从而确定B项。

3

审题干和题肢的关系(即审查题肢是否与题干存在必然联系)

从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来看,题干与题肢之间的知识结构是陈述句结构,题干是主谓结构,题肢则是宾语。这一结构形式就决定了在解选择题时,只能做到以干求肢。通过分析寻找题干与题肢之间的最佳联系,即题肢与题干规定性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肢干相连,上下结构相通。

在解题时应把题肢与题干一一对照,认真分析题肢与题干间的内在必然的直接联系,即题肢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性。

常见的错误“肢干关系”有以下几种:

(1)答非所问,一般地讲就是题肢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和规定性的,则不能入选。

例7.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下列对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主要表现为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②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③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④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和保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第④项属于答非所问,本身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规定性,因为材料所规定的是对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而对非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认识。

(2)以错对错,即题干本身是错误的或荒谬的,而我们则不能顺着其思路,选出一个与此观点相同的选项,变成错上加错。而应采取逆向思考,在指出其错误所在。

例8.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给国家的定义是: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他的行为授权,以便使他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下列对这一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是正确的,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是正确的,看到了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C.是错误的,因为国家应是全体公民的国家

D.是错误的,抹杀了国家的本质属性阶级性

答案:D。本题我们应明确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在选择时,应指出其错误,即D项所说。

(3)偷梁换柱。对已有的原理用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方法相关文章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

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

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归纳

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

政治高考基础知识归纳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