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历史考试非常注重细节知识,有很多小知识都需要我们去重视,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高考知识要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2)外部机遇
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措施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历史高考知识点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2、改革的有利条件:拓跋珪的汉化改革
3、改革的必要性:
(1)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压迫)
(3)统治面临危机(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4、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均田制(开创性)
三长制;
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缓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四、改革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