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 >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大全

时间: 慧良 分享

在考试中,不仅主观大题需要答题技巧,选择题可是考生们的心头肉!小编整理了地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

  1.正误选择:题干中往往有“……是”“……不是”“……不是”“……不正确的是”等,这类选择题一般是基础知识测试题。

  主要用排除法、筛选法、直选法等。解题时要注意对四个选项都要进行判断,切忌想当然,或只看了一个熟悉的选项而不顾其他选项。

  例1 下列地区中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例2 下列河流中,全年不能流入海洋的是( )

  A.塔里木河 B.黄河

  C.长江 D.珠江

  2.最佳选择题:题干中往往含有“最”这个关键字,即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最佳的或是最合适的选项。所给选项往往与题干都有联系,但联系最为密切的或最为合理的选项只有一项。

  主要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等。

  例1 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一批承担心里救助任务的志愿者要从上海迅速赶往成都,他们应选择的最佳交通运输方式是(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内河运输 D.航空运输

  例2 下列河流最终能够注入印度洋的是( )

  A.塔里木河 B.雅鲁藏布江

  C.澜沧江 D.珠江

  3.因果选择题: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

  主要采用分析推理法、逆向思维法、直选法。

  例1 当黑龙江省冰天雪地时,海南岛依然百花盛开。这是因为我国( )

  A.跨纬度范围广 B.跨经范围广度

  C.海陆差异大 D.垂直差异大

  4.组合型选择题:选项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项目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一种主要形式,往往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

  主要采用排除法等。从选项入手,找准一个或多个正确或错误选项,排除1-3项。各项都有的不用判断;在三项中出现的多为正确叙述,也可先不判断其正误;注意一下长短项。

  例1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

  ① 1月0℃等温线 ②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④ 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⑤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④⑤

  5.时空顺序型选择题: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按题干要求排序。根据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确定两到三个,一般就能选取正确选项。

  例1 下列各组地理事物能够体现一定排里顺序的是( )

  A.松花江、黑龙江、黄河 B.省、县、乡

  C.第二级阶梯、成都平原、四川盆地 D.琼、鄂、粤

  例2 如果沿着包兰—京包铁路从银川到北京旅行,途中可一次经历( )

  A.干旱区-半干旱-湿润区 B.暖温带-寒温带

  C.半干旱区-干旱区-半湿润区 D.中温带-暖温带

  2

  解题步骤

  1.梳理知识、强化地理概念并把知识点落实到相关地图上。

  2.要明确题干要求。

  明确题干要求: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3.分析解题条件。

  分析解题条件: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

  (2)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

  (3)多重条件:题干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正确选项必须同时符合所有条件

  3

  答题方法

  1

  直选法

  把记住的知识再现出来,主要考查记忆的准确性。做题时要审清题干、题支,判断与所记内容是否完全一致,切忌似是而非、只看大概,或只看前一两个选项。

  例1 下列有关我国在地球上位置的正确叙述()

  A.位于东半球、南半球

  B.西靠欧亚大陆、东临太平洋

  C.西半球、北半球

  D.东靠欧亚大陆、西临太平洋

  例2 就半球位置或海陆位置而言,我国位于()

  A.北半球、西半球

  B.亚洲西部、太平洋东岸

  C.南半球、东半球

  D.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

  排除法

  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较多时,可将选项与题干条件对照,将错误选项排除(1-3项),缩小范围,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切忌将正确选项排除,即排除该项一定要有充分理由,自己有100%的把握,并且运用此法最后要复查。

  例1 在下列行政区中,既临渤海又临黄海的是( )

  A.河北、江苏 B.北京、天津

  C.辽宁、山东 D.吉林、辽宁

  例2 下列各省级行政区,既与俄罗斯相邻又与蒙古为邻的是()

  A.、内蒙古 B.甘肃、内蒙古

  C.、甘肃 D.内蒙古、黑龙江

  3

  优选法

  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等字样,就应该采取选优法进行取舍。

  例1 影响我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主要因素(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势因素 D.气候因素

  例2 我国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A.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B.西部半干旱和干旱的高原、河谷

  C.北方半干旱和干旱的高原、山地

  D.南方湿润和半湿润的沿江、沿海湿地

  4

  图解法

  利用图册、及课本示意图辅助解答选择题。

  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象等方面,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迅速查找图册及课本中的有关示意图,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

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大全

  技巧一 去伪存真——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利用选择肢错误或题干与选择肢逻辑不相符,将错误答案排除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运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一般来说,对于选择题,尤其是单项选择题,正确的选择答案几乎直接来自课本或信息,其余的备选项要靠命题者自己去设计,即使是高明的命题专家,他所写出的备选项也有可能一眼就可看出是错误的答案。尽可能多排除一些选择项,就可以提高选对答案而得分的概率。排除法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高体现,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应用情况:

  1.选择本身存在知识性错误:存在这种情况时,该选择即被排除

  【例1】 葡萄酒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酿造而成,近年来,我国葡萄酒产量及消费量快速增长。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文材料分析,影响葡萄酒产业布局最主要的一组区位因素是

  A.原料、劳动力 B.原料、市场 C.技术、市场 D.交通、能源

  (2)对图中葡萄酒产业特点的描述,符合图文信息的是(   )

  A.以工业为基础,产业部门单一 B.地域文化决定了葡萄酒的产量

  C.工业产品间都有“上下游”联系 D.产业结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解析 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信息,由“葡萄酒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酿造而成”,可以得出影响葡萄酒产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原料;由“近年来,我国葡萄酒产量及消费量快速增长”可以得出市场也是影响该产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第(2)题,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葡萄酒产业以农业为基础,可排除A;市场需求量决定了葡萄酒的产量,排除B;工业产品间有“上下游”联系,即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也就是一类企业的产品可作为另一类企业的原料,而图中仅仅是废弃物再重新利用,因此不是生产工序上的联系,排除C。 答案  (1)B (2)D

  [技巧方法] 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当面对一道选择题时,第一步就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向,即到底是考查什么知识点,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排除时更有针对性。

  2.选择之间相同或相异:可以根据选择肢的异、同把选择分为两类,增加正确率

  【例2】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1)~(3)题。

  (1)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成因 (   )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 ④水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解析 根据经纬度位置,应判断出甲国为荷兰,乙国为肯尼亚(难度较大)。甲国为温带海洋气候。乙国虽然在赤道附近,因为地处非洲高原上,降水量并不大。纬度低,自然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其他均不准确。甲国(荷兰)是花卉王国,种植历史悠久,但国土面积狭小,国内劳动力价格高;与发展中国家比较,其优势主要是技术的投入多,质量好。

  答案 (1)B (2)A (3)D

  [技巧方法] 对选择肢分类时,一是根据题目要求,从合适的角度进行分类;二是要注意与题干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寻找出错误的选项,以缩小选择范围;三是对剩下的选项要注意从选项本身的逻辑性、与题干的一致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选择的准确性。

  3.选择虽然正确,但与题干不相符:当存在逻辑错误的时候,予以排除

  【例3】 2007年以来,受自然灾害与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影响,孟加拉国作出了限制粮食出口的决定。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了孟加拉国粮食生产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的是

  A.单产高,所以商品率也高 B.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C.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D.水利工程量大

  (2)水灾是影响孟加拉国粮食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导致该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地势低平 ②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变率大 ③飓风带来暴雨 ④经济较为落后,抵抗灾害能力较低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1)孟加拉国粮食生产属于水稻种植业,题中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等特点,从孟加拉国的国情看虽然是正确的,但它们反映的不是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故排除;孟加拉国的粮食单产高,但因人口多,消费量很大,故商品率不高,所以该选项应排除;受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的影响,水稻生产的水利工程量大。

  (2)题中④虽然正确反映了孟加拉国的国情,但不属于自然原因,与题干不符,应排除。由此可推测:含有④的选项都是不正确的。答案 (1)D (2)B

  [技巧方法] 解题时要仔细审题,一是要审查选项命题是否正确;二是要注意命题的设问方式,看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问题;三是要审查选项所反映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四是要重视关键语句,找准突破口。

  4.组合式选择题中一项错误,那么该项所在的选择也错误

  【例4】 《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其入选条件的有 (   )

  ①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 ②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产量 ③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 ④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⑤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 评选10大“新天府”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而通过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做法加剧了人类与环境的不和谐,故②不属于入选“新天府”的条件,因此,凡是含有②的选项都应该排除。

  答案 D

  [技巧方法] 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往往存在有多个正确的选项,解答时,首先要把某个最容易判断的错误选项找出来,再根据它排除包含该选项的所有组合,之后再在剩余的选项中找出下一个容易判断的错误选项,这样就可一步步缩小选择的范围,提高选择的正确率。

  5.排序式选择题中任意发生的序列错误,都可以排除

  【例5】 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2)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

  (3)恰当的是( )

  A.取水——保护水源地

  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解析 图中以地表水体及③为界分为自然循环、社会循环,这也正是第一题的切入点。地表水体与水汽输送之间的水循环环节为蒸发,其余①为降水,②为地表径流,④为跨流域调水。在社会循环中,人类的排水活动若不对污染进行回收处理,则会导致当地和污染排入区环境污染。 答案 (1)B (2)D

  [技巧方法] 在几个选项中,一般只要确定两到三个事物或现象的顺序就能得到正确选项,所以在排序时,应该首先把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内容进行排序,然后逐项进行排除,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技巧二 求同存异——比较法

  比较类的试题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现象或区域作为命题对象,经过比较回答出各地理事物、现象或区域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试题形式上看,可以为选择题,也可以为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深度、广度和准确度,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考查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解答对策: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的现象、区域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寻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其次要根据试题的比较要求比较内容,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对比、综合等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例】 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区域农业生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

  A.甲地以种植业为主,乙地以畜牧业为主

  B.甲地以乳畜业为主,乙地以游牧业为主

  C.甲地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乙地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甲地以乳畜业为主,乙地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2)关于甲、乙两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区域比乙区域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B.甲区域的地震灾害比乙区域多

  C.影响甲区域中的b、c两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分别是自然资源与政治因素

  D.甲、乙两区域中的湖泊的形成原因相同

  解析 (1)甲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周围,属于乳畜带;乙为东非高原,草原广阔,农业以游牧业为主。(2)b、c两城分别是匹兹堡和华盛顿,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分别是自然资源与政治因素。 答案 (1)B (2)C

  [技巧方法] 比较法是地理高考复习中最常见的方法,在整理知识、记忆知识、评讲试题时常常要运用它。运用比较法时,关键是要确定比较项目,主要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地理事象进行比较,反复运用。如“比较不同国家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比较不同工业基地或农业基地在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发展方向上的异同”等。比较时往往首先要进行区域定位,特别是对轮廓相似的区域比较时,定位显得更为重要,其区别的一般步骤是:一要比较它们的经纬度数值方面的差异,推知它们所在省、国家或大洲的大致范围;二是注意区域内突出的地理事物特征,如水系、湖泊分布、行政边界、山脉、城市分布等;三是注意区域轮廓特征;四要注意特定区域与周边事物的相对位置关系。总之,要充分发挥平时所学内容,运用课内和课外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为最终得出正确结论提供帮助。

  技巧三 优胜劣汰—

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大全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知识

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高中地理高效学习的四个技能

学习高中地理:掌握一定的学习规律和地理学科特点很关键

高二地理快速提分技巧

高中地理抓住四大要点提分能力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