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观题万能答案知识点
想要在历史的答题上得到高分,就应该有一个好的历史答题模板,这样能帮助你在历史的答题过程中提高准确率以及答题效率。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历史主观题万能答案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高考历史各题型万能答案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一般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再具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答
⑴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
⑵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
二、历史条件:依照历史背景模板作答,应该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经济、政治、思想、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由浅入深直接,主要和根本原因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这三个方面既有层次区别,又相互联系,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帝国主义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
历史各种问题答题思路总结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方面字迹一要工整、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语句表达通顺;三要简化,每一小点都要简单明了,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怎样解读改革变法成败的原因:
四步走:一是看改革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且得以有效实施。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
3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关键是根据题意,自己确定比较项,再做具体分析。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解题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解题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A
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 B
1. 分封制
内容:①分封,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镇守疆土,拱卫王室。
②各诸侯国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随王出征、纳贡和朝聘等各种义务。
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特点:①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诸侯国与周王的臣属关系明确。
③层层分封,确立等级秩序。
作用: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2.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特点: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作用: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地结合;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1.3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 A
1. 始皇帝的来历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万世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皇权的至高无上
①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名号制度、皇帝的权利、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军国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特点: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1.4 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 B
1.中央官制
(1)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职能: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三公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帝大权独揽。
2.郡县制
(1)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2)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郡、县、乡、里”地方官僚机构。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更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与巩固。
1.1.5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B
1.建立: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
3.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4..影响
(1)直接:秦朝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从而巩固了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2)深远: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1.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C
1.目的: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建立中朝、设刺史。
②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王
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利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1.7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B
1. 名称、职能: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意义:(1)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2)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1.1.8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B
1. 明朝的内阁
设立: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权利越来越大,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评价: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2.清朝的军机处
(1)设立:清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权限:军机大臣品级不高,都由钦定。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特点: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
(3)意义:军机处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1.1.9 君主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
1.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①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②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③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1.2.1 从1840到1901年列强侵华的史实 A
1.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南京条约》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五口通商、割香港岛给英国、协定关税等,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3)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2.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原因: 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权益。
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所为。
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甲午中日战
历史主观题万能答案知识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