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 >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方法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

时间: 慧良 分享

文科知识中很多历史知识是需要记忆的,有了好的记忆方法,能够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历史记忆法是有很多的,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六种历史知识记忆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

  一、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例如,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实在太多,我们可以通过浓缩归纳,并巧妙地记忆它的知识框架:一种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五股思潮(封建专制、平均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六国列强(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八个人物(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毛泽东、蒋介石),九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十场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护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浓缩记忆法的优势是增加大脑对知识信息的容量,减轻学习的负担,而且适用的范围较广。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

  二、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把重要的历史知识编成诗歌、民谣、顺口溜、快板等形式来记忆。例如关于"历代农民起义",可以通过以下歌诀进行记忆:陈胜吴广揭竿起,刘邦项羽诛暴秦。绿林赤眉灭新莽,黄巾起义反东汉。隋炀帝,施暴政,群雄聚义在瓦岗。黄王起兵为百姓,冲天将军入长安。元末义军裹红巾,改朝换代朱元璋。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吊死万岁山。洪杨率领太平军,攻占南京作天京。坚持反清十四年,中外敌人梦魂惊。这首歌诀不仅便于记忆,还各有侧重地将一些起义的重要特色、主要活动范围、重大功绩、坚持斗争的时间等勾勒出来了。歌诀记忆法的好处是记忆时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并且生动轻松,久久难忘,乃至于记忆终身。

  三、图示记忆法

  图示记忆法即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法最形象、直观,如果把图示做成三维课件,记忆效果就会更好。

  四、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历史知识中,我们感到年代最难记,也最怕记。如果采用数字特征记忆法记年代,就可做到多记、记活、记牢。如采用逐次连续数记忆:1919年"五?四"运动,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1923年"二?七"惨案……;采用间隔等差数字记忆: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战争……;采用一数多项联记: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曾国藩创安庆军械所、那拉氏发动宫廷政变、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五、联想比较记忆法

  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不仅能很快掌握它们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发现日本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特点。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结束时间的对比,会很容易记住双方形成和结束的时间,还会发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早于西欧1000多年,而结束时间却晚200年。通过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六、规律记忆法

  历史知识虽然繁多而复杂,但是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规律进行记忆。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许多国家发生,但各国的背景有着共同之处,主要的规律就是本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严重地阻碍它的发展。规律记忆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记忆法,它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之下,再找出个性,这样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帮助你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考点一、短暂的隋朝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长安,隋文帝。

  2、统一:589年,派杨广(炀帝)灭陈,统一南北。

  3、统一条件:①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统一条件成熟。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③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④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4、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宇文恺主持;隋文帝—大兴城(长安东南);隋炀帝—东都洛阳。两都宏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2、广设仓库;在两都及地方广设仓库;洛口仓(河南巩义)、含嘉仓(河南洛阳)等。

  3、开通运河:①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通济渠、邗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永济渠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②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琢郡,南达余杭,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③大运河的开凿对巩固统一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修筑驰道:为了巡游;北方修两条大道。改善了北方的交通。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1、暴政:①滥用民力;②征伐高丽;③奢侈腐化;修建豪华宫殿④严刑酷法。

  2、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亡。

  考点二、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唐朝的开国: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

  二、唐朝贞观之治:

  628年,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生活改善。

  措施——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②革新政治,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和法律。经济方面:①轻摇薄赋,劝课农桑。贞观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②戒奢从简。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三、武则天统治(唐高宗→武则天):

  武则天建立“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四、开元之治:

  1、措施:A、选贤任能(姚崇、宋璟),改革吏治(精简、考核);B、大力发展生产;C、限制佛教;D、实行募兵制;E、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2、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考点三、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发展的中央的行政制度):

  1、三省的职权: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2、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官吏考核、任免;户—户口、赋税;礼—国家礼仪;兵—军政;刑—刑法;工—工程建设。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背景: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统治者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2、隋形成:①隋文帝即位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科举制的发展:①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②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④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4.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⑤科举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 :※

  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①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②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③特点是府兵、均田结合,寓兵于农。④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2.唐朝调整、健全府兵制:①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了农民身上。

  3.府兵制的崩溃:①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②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④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4、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①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②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③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家也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④但是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四、租庸调制(沿用北魏以来租调制,加以改进):

  1.隋朝租调制和赋役制度的改革:①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②隋朝后又规定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2.唐朝的租庸调制:①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②唐朝租庸调制规定——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作“调”;C.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①农民生产的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②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五、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相关文章

历史里的有趣小故事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总结

高中历史背诵方法,历史快速记忆方法

高中历史背诵方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