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 >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方法

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十一种方法

时间: 慧良 分享

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历史时间、人物及其活动的内容与地点是非记不可的,因此历史课的学习中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十一种历史知识记忆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十一种方法

1谐音记忆法

以“核心字”为基础,对历史材料进行重组,形成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歌诀。

如五代十国的“十国”:吴闽吴越前后蜀,南唐南汉南平楚,再加上北方的“北汉”。

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有安太堡露天煤矿、大秦铁路、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葛洲坝水利工程:安太堡大、宝钢大、京九铁路葛洲坝。

1927年到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建立者:__,闽浙赣;徐向前,鄂豫皖。贺龙洪湖湘鄂边;邓张左右来回转。

2奇特联想法

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二战的六个中立国:瑞士、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土耳其。我们把它想象成:两对双胞胎“瑞士、瑞典”与“西班牙、葡萄牙”都“爱”“土耳其”姑娘。

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中国输出到朝鲜的有:铁制生产工具、铜镜、漆器。我们把它想象成:中国“特工”带去一面“铜镜”,朝鲜人觉得好“稀奇”。

3浓缩记忆法

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

十年建设时期成就:总结为“1、2、3、4、5、6、7、8

一个“十年”:1956──1966

两个钢铁基地:武汉、包头

3.三个油田:大庆、胜利、大港

4.四个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雷锋、焦裕绿、向秀丽

5.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

6.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

7.农村用电增长了70倍。

8.新建铁路八千多公里。

《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

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4数理记忆法

抓住年代本身的特征,探究数字之间的关系,增加易于联想的内容,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单个递增年代:比如蒙古灭金,1234年;

连续递增年代:1919年、1920年、1921年、1922年、1923年、1924年……;

等差间隔年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192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1947。

一石多鸟年代:1919年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召开、共产国际成立等;

循环数字:努尔哈赤建金,1616年。

加法: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可记为15=7+8。

减法:220年魏国建立,可记为2-2=0。

乘法: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可记为16=44。

除法: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可想为7÷7=1。

5触点联想记忆法

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时间、地点或是名称等方面的某一相同或相似点,联系起来进行记忆的方法。

例如:南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南京就是一个触发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发生在南京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

6连线记忆法

按历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线索进行纵向串联或按同一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横向串联,有利于学生巩固历史某础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貌和实质。

7对比记忆法

如把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相比较,认识到农民斗争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图表记忆法

借助多样化图表,充分调动视觉功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记忆能力。

如中国近代史要求掌握的涉及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有5个、开放的通商口岸有20个,可以以长江为横坐标、沿海为纵坐标标注开放城市和开放时间。

9规律记忆法

历史知识虽然浩如烟海,但是如果我们依据历史自身的规律进行记忆,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帮助你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外乎:(1)封建暴政;(2)土地兼并;(3)自然灾害等。

10论记忆法

几个人一起讨论问题,往往会触发灵感、茅塞顿开,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

11讲解记忆

据研究,一个人给其他人讲述历史事件,记忆效果比一个人自己记忆要高几倍,而且信号储存时间长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

由盛转衰——明清(鸦片战争前)

考点一、明朝的统治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南京),大明,为明太祖,建年洪武。

2、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⑴、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⑵、措施:调整中央和地方官职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改大都督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制约,都督掌统兵权,兵部掌调兵权,互相牵制;战时皇帝临时任命将领。

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政。三司相互制约,大全统归中央。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经济立法;“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2、特务统治:锦衣卫掌缉捕、刑狱,监视、侦察官民,直属皇帝。先后设东厂、西厂,宦官统领,皇帝控制。

三、八股取士——⑴、目的:控制思想;⑵、特点:从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周易、诗经、春秋左传、礼记)命题,禁止个人见解;文体八个部分为“八股”。影响:①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思想。②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③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④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藩王势力膨胀,建文帝削藩,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夺取皇位,1403年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2、营建北京:蒯祥主持;1421年建成迁都;宫城(紫禁城)—皇城—京城;中央官署在京城南部。迁都北京原因是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

考点二、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建州女真:明初设奴儿干都司,辖建州女真等部;

2、努尔哈赤统一:明后期统一女真各部;筑城、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

3、八旗制度——①演变:→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②性质: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③内容:按军事组织编制女真人,兵民合一,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④作用:促进女真族社会的发展,巩固努尔哈赤统治地位。

3、建国:1616年,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

4、改号: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金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1644年,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开始。20多年后完成统一。

三、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清初沿用明内阁、六部。但仍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组成,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决定军国大事,使皇权受限制。为加强皇权,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相互制约。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2、军机处——①目的:为加强皇权,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②组成: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③机制: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旨意,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众皇帝指挥。④影响: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加强了皇权,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文字狱:

1、目的:压制汉民族反清思想,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加强专制集权,巩固清朝统治。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专制集权,巩固清朝统治。但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三、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⑴、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收税。⑵、目的:缓和社会矛盾。⑶、特点:纳银代役。⑷、性(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⑸、作用: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2、更名田和固定丁赋: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土地归耕种者所有,曰“更名田”; 1712年,清政府规定康熙五十年(127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3、摊丁入亩——⑴内容: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⑵、作用: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品种推广(棉花推向江北;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大增);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三、手工业的进步:工具革新;技术提高、种类增加;分工细密;规模扩大、产量提高;新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四、资本主义萌芽——①、产生:明中后期,在江南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②、标志: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③、发展:清代规模扩大;分工细密;部门和地区增多。④、特点:缓慢,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⑤、缓慢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剥削沉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市场狭窄;地主商人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资金缺乏,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⑥、影响:标志封建制度在经济上走向衰落。

五、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商品经济活跃: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商贸城市;出现了如北京、南京等数十座商贸城市;江浙地区农村工商业市镇兴起。

2、外贸状况——闭关政策: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保守、落后。

考点四、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特点:中央与地方、边疆关系加强空前;版图最终奠定,各族形成不可分离关系。

一、同蒙古、新疆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与瓦剌、鞑靼关系——①前期:明代散居内地的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瓦剌、鞑靼两部,威胁北疆;永乐年间瓦剌、鞑靼首领接受明封号,相对安定。②中期:瓦剌进逼北京,明修长城;③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修好,为顺义王,封贡互市。

2、清初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辖:①明末清初,蒙古分裂为漠南、漠西、漠北三部。②入关前,清采取“联蒙制汉”方针,漠南归属,漠西、漠北臣服。③17世纪中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清军进行约70年的斗争

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十一种方法相关文章

历史里的有趣小故事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总结

高中历史背诵方法,历史快速记忆方法

高中历史背诵方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