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死记硬背怎么才能提高历史基础
历史知识点不仅多而且琐碎,但作为历史学科的基础,考生们往往会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与历史课本“搏斗”。这种方法不见得有错,但的却不利于科学记忆以及兴趣的培养。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不死记硬背也能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不靠死记硬背怎么才能提高历史基础?
一、紧抓史纲,明确知识框架
史纲就是主干知识线索,即那些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可以按照纵向或横向线索加以整合的知识点集合。对史纲的梳理在二轮复习就已经完成,由于这些知识点是考查的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再次进行系统的梳理,进一步提炼重点,明确知识线索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
譬如,按照纵向线索,我们可以梳理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创新、中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民本思想及其实践、人文主义思想 的发展、古今中外民主与法制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历程等若干线索。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线索为例,可以将必修二的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 单元、第八单元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梳理,进一步明确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有:经济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程度不断加深,并且逐渐形成制度化、 体系化的世界市场。
再如,按照横向线索梳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明清之际的中国与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下的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1949年至1956年的新中国等都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梳理。梳理时,一定要明确其经济、政治、思想的阶段特征,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落实史实,查补细节知识
史实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基本史实的识记和理解是高考的关键。因此,考生需要在这十几天内对《考试大纲》明确的知识点进一步落实。根据近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下列知识点是常考考点,需要强化复习:
必修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县制、行省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 战争、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新中国的外交、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
必修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商业、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至70年 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 成、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必修三:百家争鸣、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儒学成为正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进一步落实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再次认真阅读五本教材。一方面,查漏补缺,复习主干知识之外的枝节知识;另一面,在阅读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即三本必修之间的联系,必修与选修、选修与选修之间的联系,做到复习无盲点。
三、强化史法,提升应试技巧
在将基本知识点和主干知识线索高效复习一遍甚至多遍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调整心态,认真整理、分析以前做过的典型试题及前几年的高考真题。
将自己以前做错的题,得分较低的再看一遍,深入分析研究,明确错误原因:知识性失分,要及时回归教材;方法性失分,要重新审题,理清该题思路,找准切入点;过失性失分,要督促自己克服粗心大意等毛病。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考点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合作的条件:(1)在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孙中山也真诚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3)共产国际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中共“三大”和国共合作的方针——(1)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2)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3)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形式容易被国民党接受,有利于共产党员以合法的身份公开领导工农运动。二是“党内合作”不是共产党并入国民党,无论政治上、思想上还是组织上共产党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自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4)评价:中共“三大”作出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定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但在这次会上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二、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时间、地点:1924年,广州。(2)议题: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3)内容:《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一大以后,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国共两党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有着不同的阶级立场。
四、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地点:1924年5月,广州黄埔。 教育特点: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领导人: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作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考点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军阀混战——(1)背景: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侵略中国。(2)概况:1920—1924年之间,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3)影响:“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迫切要求。?
2、冯玉祥北京政变——(1)原因:冯玉祥具有一定的朴素爱国思想,他仰慕孙中山,特别是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革命形势和南方革命政府的影响下,逐渐倾向革命,加上和吴佩孚矛盾的加深,促使了这次北京政变。(2) 性质: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但不是一次革命。它是北洋军阀内部走向分化的表现。(3) 政变的过程:1924年冯玉祥囚禁总统曹锟,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电邀孙中山北上。?
二、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1)时间:1924年冬。(2)北上宣言: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中共对孙中山支持北上,一场全国性的召开国民会议运动掀起了。(3)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孙中山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
三、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时间地点:1925年5月30日,上海。(2)原因: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的结果。1925年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多人,是五卅运动的导火线。5月30日,工人和学生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制造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原因。(3)领导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4)结果:面对帝国主义的高压政策,大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的利益一致,是反动的阶级)单独退出运动,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一面,又有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工人阶级为保存实力而停止了罢工(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性)。(5)五卅运动的意义: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后来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6)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1926年10月,香港和广州。领导机构是省港罢工委员会。坚持16个月,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它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是这次全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两次东征)——(1)时间及对象:1925年,陈炯明。(2)意义: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3)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考点三、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方针: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4)北伐概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两湖、江西和闽浙三个战场作战,两湖是主战场。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攻克武昌。打败吴、孙主力,到达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队会师郑州;南京北伐军占领徐州。(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第一、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第二、北伐军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第三、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第四、冯玉祥的配合、苏联的帮助和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分化。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1)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2)工人运动的高涨:湘赣两省工人成立了总工会,组织了工人纠察队。陈独秀、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国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3)湘鄂赣的农村大革命: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尤其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1)原因:命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英国制造万县惨案(四川)、一三惨案(汉口)、南京惨案(直接原因)。(2)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一三惨案”发生后,各地纷纷举行反英大示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武汉政府支持人民的革命斗争。1927年2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协定先后签字。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
考点四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帝国主义干涉:1927年,帝国主义增兵上海和制造“南京惨案”。?
二、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1)“国民党右派”的概念:在大革命时期,是否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否赞成国共合作是国民党左派和右派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水岭。(2)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参加“西山会议”的国民党右派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这次会议是国民党右派分裂国共合作最早的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若干决议,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矛头直指共产党,破坏国共合作,分裂统一战线;同时在组织上分裂国民党,决议在上海另立“中央”,与当时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相对抗。1926年元旦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严厉制裁了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被永远开除党籍。但他们并未中止反/共活动,其影响十分恶劣。(3)蒋介石夺取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 扣押李之龙,中共退让,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后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把共产党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两个事件的结果使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
不靠死记硬背怎么才能提高历史基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