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 >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方法

高二历史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时间: 於宝 分享

会考可以说是高二最为重要的一场考试了,会考就是一场小高考,成绩也是决定了我们的高考成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二历史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历史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A)

  分封制: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同性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政治上,设置官吏,军事上,建立武装,经济上,征派赋役,有较大独立性。

  宗法制: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B)

  分封制: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色彩。

  宗法制: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特点(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3. 始皇帝的来历和皇权的至高无上。(A)

  由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皇帝制度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4. 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和作用。 (B)

  内容: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三公: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奏章、诏令、监察;太尉-军事)

  (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向丞相负责)

  中央官制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权中心,减少决策失误。

  郡县制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B)

  (1)政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巩固国家统一。(2)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3)民族: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4)局限性: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另:列表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标准 血缘 地域

  与中央政府关系 世袭 皇帝任免

  影响 易造成地方割据 维护国家统一

  6.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措施:颁布“推恩令”

  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7.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作用(B)

  (1)内容唐朝中央设三省:中书省:草拟政令 门下省:批驳审议 尚书省:执行政令

  (2)三省制作用: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8. 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B)

  (1)明朝内阁: 确立:明成祖在位时,正式设立内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作用:加强君主专制。

  (2)清军机处 确立:雍正设置军机处。

  突出特点: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9.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从1840年至1901年列强侵华的史实。(A)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果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签订《 南京条约 》 广州北郊 三元里 自发抗英斗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北京条约》 焚烧圆明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年《辛丑条约》 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内容及其附件内容:(A)

  (1)《南京条约》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协定关税④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2)《南京条约》①领事裁判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居留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影响。(B)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1)《马关条约》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马关条约》主要影响:

  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②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③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1)《辛丑条约》内容:(A)

  ①赔款白银4.5亿两 ②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③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沿线

  ④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2)《辛丑条约》主要影响:(B)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从1839-1901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A)

  1虎门销烟2三元里人民抗英 3清满族将领海龄抗英4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外国侵略。

  (5)黄海战役邓世昌抵御日本侵略。(6)台湾人民反割台 (7)义和团廊坊阻击战

  3.侵华日军的罪行(A)

  (1)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超过30万人。 (2)潘家峪屠杀 (3)731部队

  4.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及意义:(B)

  (1)开始: 1937.7.7 卢沟桥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年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两大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共产党敌后战争:1937年,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中的首次胜利;

  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

  (4)结果:1945.8.15 日本无条件投降

  (5)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注意:中国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 太平天国的主要史实(A)

  (1)简单经过:

  ①1851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 ; ②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1853年北伐和西征。1856全盛时期, ④1856年发生天京变乱,标志由盛向衰。

  ⑤1859年洪仁玕颁布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⑥1864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3)《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2.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A)

  (1)背景: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思想: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中心:上海、南京;代表人物:章柄麟、邹容、陈天华。 ③组织:中国同盟会: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2)爆发:1911.10.10 武昌起义

  (3)高潮:①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 ②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4)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意义、。

  ①主要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内阁制。

  ②体现的民主精神:从君权到民权,从人治到法制,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

  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 制约与平衡。

  ③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C)

  ①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最大功绩)

  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打击了帝国主义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C)

  (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过程 :①爆发:第一阶段:中心是北京,主力是学生。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

  ②高潮:第二阶段:中心是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结果:A、释放被捕学生;B、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C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3)意义:①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五四运动中先锋是学生,主力是工人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

  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中国共产党诞生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B)

  (1)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

高二历史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历史里的有趣小故事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总结

高中历史背诵方法,历史快速记忆方法

高中历史背诵方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