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毛中特概论
推荐文章
毛中特概论是我们国家必须考的考点,因为这是我们国家强大的根源。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半截蜡烛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您。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毛中特概论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1)提出:毛泽东。。。六届六中全会。。。《论新的阶段》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初步阐述。。。七大。。刘少奇进一步阐述
(2)科学内涵:马原+中国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经验总结丰富理论 世界观(理论);方法论
****用马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国经验总结成理论;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两次飞跃,两大成果)
(1)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马原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第一次中国化
(2)第二次飞跃——中特(邓、三、科)
三件大事:1.新民主主义革命;2.社会主义革命;3.改革开放
(胡锦涛在中共成立90年大会:90年来成就:中特道路;中特理论体系;中特制度)
3. 毛泽东思想
(1)形成:萌芽(大革命时期)——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成熟(科学阐述新民主义义革命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写入党章(七大)——继续发展(建国后)
(2)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军建、国防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建理论;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 中特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12大提出“中特社”命题,13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4大提出“邓小平理论”;15大写入党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6大写入党章——(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科学发展观:18大写入党章——(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延安整风和七大后确立,57年后逐渐丧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再次确立
(2)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1)指引成功
(2)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3)体现对待马义的科学态度并开拓马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前-——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表述: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革命
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3. 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和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前途:社会主义
4. 基本纲领
(1)政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5.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必要性:内无民主而受封建压迫,外无独立而受侵略的国情;农民占多数且是革命同盟军主力军;敌人强大且在城市
(2)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6. 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三大作风: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7.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社会
(1)主要经济成分:五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2)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2)手工业: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
国家资本主义: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资方红利)——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5%定息)
双重改造:企业和资本家个人的双重改造,资本家成为劳动者
9.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0.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工业化和改造并举
(2)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和平方式进行
三. 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1. 社会主义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提出1980,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2)92南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形成:198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十三大系统阐述,十五大制定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十八大提出“三个没有变”:基本国情没变,主要矛盾没变,国家地位没变
(2)内涵:已经是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100年不变
(2)原因: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代中国最大客观实际就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特点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辩证统一)
6. 战略
(1)三步走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
当前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 改革开放历程和成就
3.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OR革命
(2)为什么是革命: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解放生产力;深刻性和广泛性
4.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1)有机整体
(2)改革是动力
(3)发展是目的
(4)稳定是前提
5. 对外开放
(1)原因、必然性:世界开放的世界;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2)历程:分步骤、分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3)成就:对外经贸;引进外资;三步走稳步推进;加入世贸
6.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
(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3)“引进来”和“走出去”
五.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
当前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主体: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2)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加强监督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原因、必要性:所有制结构决定;所有制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多样性决定;市场经济发展决定
4. 实现共同富裕和防止两极分化
(1)先富和后富。客观经济原因决定: 1.没有阶级差别但有工作能力的差别;2.存在多种分配方式;3. 市场经济规律;4. 发展不平衡
(2)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效率:投入产出比
2、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3、关系:既重视效率又重视公平;不能片面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分配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1)所有制结构
(2)分配方式
(3)宏观调控:人民利益原则;长远利益+当前利益;局部利益+整体利益
6.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原因、核心
(2)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工业化;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3)新农村建设:意义、总要求、怎么做
(4)统筹区域发展:目标、内涵、四大区域
(5)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怎么做?
(1.意识2.循环经济清洁生产3. 法规、监督4.经济结构调整)
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 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本质要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有机统一
2. 坚持和完善中特社民主政治制度
(1)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根本政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3. 依法治国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毛中特概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