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推荐文章
物理是一门非常需要练习总结的一门功课,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感觉物理很难学,初三物理知识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二)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三)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四)
有用的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是具有隔离功能的自动开关元件,当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候,如电流、电压、功率、温度、压力、速度、光等就会改变原来的“通”“断”状态。可能你还不知道,电磁继电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家用产品,如汽车、空调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也应用于遥控、遥测、通讯、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及电力电子设备中。
汽车工业正在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继电器。比较常见的继电器有:启动电动机的启动继电器、喇叭继电器、电动机或发电机断路继电器、充电电压和电流调节继电器、转变信号闪光继电器、灯光亮度控制继电器以及空调控制继电器、推拉门自动开闭控制继电器、玻璃窗升降控制继电器等。
我们知道冰箱中的压缩机是间歇工作的。在压缩机启动时,需要主线圈和辅助启动的启动线圈同时有电流,压缩机转动起来之后,启动线圈就不需要工作了。完成启动线圈有无电流转换的就靠启动继电器(又称PTC启动继电器)。PTC是一种半导体晶体材料,在环境温度100℃以下,不带电的情况下,呈低电阻(约22Ω),通电后元件温度瞬间急剧上升,电阻增大,使启动线圈断路。压缩机就只靠主线圈的电流运行。压缩机运行过程中过载和过热都会导致烧毁电动机,为此冰箱中设有过载保护继电器,该保护器串联在压缩机的主线圈中,当电路因电流过大时,与之相连的电阻丝会发热,使相邻双金属片受热变形,向上弯曲断开电路,从而保护压缩机不被烧毁。由于保护器紧压在压缩机外壳上,所以双金属片又能感受机壳温度,若压缩机工作不正常,机壳温度过高,双金属片也会受热弯曲断开电路,因此该保护器有双重作用。在冰箱的冷藏室、冷冻室、冷藏室的背部各放一感温探头来感受冷藏室、冷冻室、冷藏室背部的温度,电脑控制器将这些温度与按键输入的温度值进行运算比较,通过控制压缩机和电磁阀的开停、通断分别控制冷藏室、冷冻室的温度以及冷藏室的化霜。
除了传统的继电器之外,继电器的技术还应用在其他的方面,比如说电机智能保护器是根据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分析导致电动机损坏的主要原因研制的,它是一种设计独特,工作可靠的多功能保护器,在故障出现时,能及时切断电源,便于实现电机的检修与维护,该产品具有缺相保护,短路、过载保护功能,适用于各类交流电动机,开关柜,配电箱等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和限电控制,是各类电器设备设计安装的优选配套产品。
继电器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产生了可编程控制器的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简称作PLC.它是将微电脑技术直接用于自动控制的先进装置。它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性强,功能齐全,体积小,灵活可扩,软件直接、简单,维护方便,外形美观等优点。以往继电器控制的电梯有几百个触点控制电梯的运行,有一个触点接触不良,就会引起故障,维修也相当麻烦,而PLC控制器内部有几百个固态继电器,几十个定时器、计数器,具备停电记忆功能,输入输出采用光电隔离,控制系统故障率仅为继电器控制方式的10%.正因为如此,国家有关部门已明文规定从97年起新产电梯不得使用继电器控制电梯,改用PLC微电脑控制电梯。
10个重要的初中物理知识点
1.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得到声音
【简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2.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简析】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1、下沉。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物体下沉,此时,该物体是实心的。例如:铁块放在水中下沉。
2、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在挖空的过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3、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钢铁制成的轮船。
3.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简析】
物体温度升高了,只能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加快了,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方法有两个。
1、让物体吸热(热传递);
2、外界对物体做功(做功)。
例如:一根锯条温度温度升高了,它可能用炉子烤了烤即吸收了热量;它也可能是刚刚锯过木头即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自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4.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简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5.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简析】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力“不一定”对物体做功
【简析】
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两者缺一不可。
根据公式W=F.S得:有力无距离,不做功,所谓的劳而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推而未动”;有距离无力,不做功,所谓的不劳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物体因惯性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时。
7.小磁针靠近钢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