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 >作文 >初中作文 >初二作文 >八年级历史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汇总(两份资料)

时间: 惠敏 分享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份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走私:(1)背景:英国为了改变贸易不利局面,向中国走私鸦片。

  (2)危害:白银外流,威胁清政府的财政,加重百姓负担;摧残国人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林则徐禁烟:(1)措施:在广州,明察暗访,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2)虎门销烟:1839年6月3至25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3)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

  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2.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4.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5.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6.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8月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内 容

  危 害

  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东南门户洞开,便利了侵略者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议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破坏了贸易关税主权,便利了侵略者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7.补充条约:

  (1)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华权益。

  8.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2.主凶:英、法;帮凶:美、俄

  3.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4.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5.英法美俄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英法美和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抢劫、火烧圆明园。

  2.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中俄《瑷珲条约》条约是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经过

  1.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后在广西传教。

  2.开始的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为“太平军”。

  3.永安建制——永安封王: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冀王石达开。——标志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4.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5.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目的: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6.北伐和西征:(1)开始时间:1853年; (2)目的: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3)概况:北伐军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7.天京事变:1856年,杨秀清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调整与改革:(1)目的:为了改变不利局面。

  (2)措施:1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

  2洪仁玕写出《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9.天京陷落: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攻陷天京。——标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三、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2.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二单元

  近代化早期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1.目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口号: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5.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3)创办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建立新式海陆军: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海军: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6.评价:

  (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进步性: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7.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8.启示:学习西方,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1895年

  3.爆发: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4.经过:1)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跑。

  2)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名将士殉国。

  3)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牺牲;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杀害两万多中国人。

  4)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结果:清政府战败,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内 容

  危 害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导火线——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表现: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时局图);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第6课 戊戌变法(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一、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二、经过

  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变法、迁都。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影响最大的报刊: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汇总(两份资料)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复习提纲

初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八年级历史)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题

初二八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题及答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