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提纲
化学必修一是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所以要学好这门功课,扎实的基础是必须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提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的方法
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 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2)步骤
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
2-2+2+2+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Na2CO3(除Ca、过量的Ba)、NaOH(除Mg)
溶液后过滤;
2--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OH)调PH=7得到NaCl溶液;
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a)Na2CO3在BaCl2之后;(b)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
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
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烧瓶的支管口处;
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
①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密度:苯水
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时,溶液分为两层,上层液体显黄色,下层液体显紫红色。 用苯萃取碘水中的碘时,溶液分为两层,上层液体为紫红色;下层液体显黄色。
三、离子的检验
2-①SO4:[ 用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稀硝酸检验 ]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
2-2+2-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 Ba+SO4=BaSO4↓
-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
--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l。 +-Ag+Cl=AgCl↓。
2-③CO3:(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
2-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
④NH4:(用NaOH溶液检验)加入NaOH溶液,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则
+原溶液中有NH4。
+-NH4+OH==NH3↑+H2O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3、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4、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注意单位统一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5、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①质量分数W,②物质的量浓度C。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
3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
3已知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W,溶液密度为ρ(g/cm),溶液体积为V,溶质摩尔质量为M,求溶质的
物质的量浓度C。 【 推断:根据C=n(溶质)/V(溶液) ,而n(溶质)=m(溶质)/M(溶质)= ρ V W/M,考
3虑密度ρ的单位g/cm化为g/L,所以有C=1000ρW/M 】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A:配制使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药匙、量筒(液体溶质)、一定容积的容量瓶、烧杯、玻璃棒、
胶头滴管。
B:配制的步骤:①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②称取(或
量取)③溶解(静置冷却)④转移(注入蒸馏水)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
例如:配制400mL0.1mol/L的Na2CO3溶液:
(1)计算:需无水Na2CO3 5.3 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Na2CO3 5.3 g。
(3)溶解:所需仪器烧杯、玻璃棒。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500mL容量瓶中。
(5)洗涤:溶质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时,必须用少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一
并倒入容量瓶,这是因为烧杯及玻璃棒会粘有少量溶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把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
(6)定容:当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时,距刻度线2-3cm处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a: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是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固定的,没有任意体积规格的容量瓶。
b: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溶液温度过高会使溶液体积膨胀影响溶液配制的精确度。 C:用胶头滴管定容后再振荡,出现液面底于刻度线时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振荡时有少量溶液粘在瓶颈上还没完全回流,故液面暂时低于刻度线,若此时又加水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d:如果加水定容时超出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部分再吸走,须应重新配制。
(7)摇匀:如果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加水至刻度,必须重新配制,这是因为所洒出的几滴溶液中含有溶质,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3、胶体
(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练习]2.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溶液或水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
A.冷水 B.煮沸的蒸馏水 C.NaOH浓溶液 D.NaCl浓溶液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是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2-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如:Al2(SO4)3=2Al+3SO4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难电离物(如水、弱酸、弱碱)。 ②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离子的价态发生变化。(如Fe放入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
3+2+式为:Fe+2Fe=3Fe。)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②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
★ 常见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三大强酸(H2SO4、HCl、HNO3),四大强碱(NaOH、KOH、Ba(OH)2、Ca(OH)2 ),可溶性盐,这些物质拆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一律保留化学式。
③删:删除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价态不变和存在形式不变的离子)
④查: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等式两边是否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看几看)
①看是否符合反应事实(能不能发生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对不对)。
②看是否可拆。
③看是否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④看“=”“△”“↑”“↓”是否应用恰当。
★4、离子共存问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物)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沉淀:AgCl、BaSO4、BaSO3、BaCO3、CaCO3、Mg(OH)2、Al(OH)3、Fe(OH)3、Cu(OH)2等。
2--2--2--+生成气体:CO3、HCO3、SO3、HSO3、S、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难电离物 ①H和OH生成H2O。②CH3COO和H生成CH3COOH(弱酸)、H和ClO生成HClO(弱酸)、NH4
-----2-和OH生成NH3·H2O(弱碱)等。 ③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HSO3、HS、H2PO4、HPO4等既不
+--+--2-能和H共存,也不能和OH共存。如:HCO3+H=H2O+CO2↑, HCO3+OH=H2O+CO3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共存。当溶液中有H和NO3时,相当于溶液中含HNO3,此时,因为
2+2-2---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使得具有强还原性的离子如Fe、S、SO3、I、Br(通常是这几种)因发生<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提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