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 >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一作文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时间: 於宝 分享

基础知识是我们学习一门课程最重要的知识,也是我们搭建知识金字塔的基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历史必修Ⅱ基础知识点

  1. 中国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业而来的,农业的始祖是神农氏。

  2.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我国世界上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国家之一。

  3. 五谷是稻、黍、稷、麦、豆;六畜是猪、马、牛、羊、鸡、狗。

  4.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大大提高了当时农业生产效率,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5. 牛耕开始于春秋后期,铁犁的应用开始于牛耕,西汉时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6. 唐代开始出现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7. 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是翻车、筒车、其中翻车的改进者是马钧。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坎儿井是西域的水利灌溉工程。

  8.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著名的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治理黄河的工程师是王景。

  9. 井田制开始于商代,鼎盛于西周,崩溃于春秋,井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10. 春秋各诸侯国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力。著名的改革有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的实质是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11. 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至此,土地私有制完全取代井田制。取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12. 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三种形式。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

  13. 宋代因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到明清时,因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14.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15. 汉代农庄的劳动者与庄主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汉代出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说明出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6. 山东、山西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四大经济区,其中黄河流域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原因是:①传统的农业区;②自然条件优越;③开发较早日、人口稠密。

  17. 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大部分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18. 中国古代三次北农南迁分别产生于两晋之际、安史之乱、两宋之际。南迁的共同原因是北方长期处于战乱。

  19. 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①补充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②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20. 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此时江西、湖南开始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粮食基地。到南宋时,南方强于北方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21. 从二里头(夏朝)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当时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戌方大鼎(商末期),技术最精湛的是四羊方尊。

  22.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上冶铁史上的奇迹。到南北朝时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这是古代最先进的制钢方法。

  23. 汉代时期,我国人民开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时,用煤已经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时,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焦炭的应用是古代冶炼金属史上的一大飞跃。

  24. 上古时,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西周以后,丝织工艺迅速发展,汉代丝绸开始远销于欧洲,中国因此获得丝国的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25. 宋末元初以来,边疆的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革新了棉纺织工具。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明代后期,棉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

  26. 陶器发明于石器时代;主要产品有:彩陶、黑陶、白陶。

  27. 东汉晚年,我国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成功烧成了白瓷是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唐代时期,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烧成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唐代起,瓷器大量出口。

  28.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是:①多供给自己消费和缴纳税收、很少用于交换;②对于稳定小农经济有一定作用;③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官营手工业开始于西周到明代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主导地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的进步。

  29.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到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的“四民”是指工、商、士、民。

  30.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关系。

  31. 最早的商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2. 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商朝,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宋代(四川成都)的纸币叫交子。元代,广泛流通纸币。明清时最流行的货币是白银。

  33. 隋唐时,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业发达,产生了长安、洛阳、扬州等闻名中外的大度会。宋代出现集镇夜市兴盛。

  34. 明清时期新的商业特点是: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35.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的。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城市的规模不大。

  36. 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其以江南地区兴盛。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商品转运码头汶口。

  37. 唐代,长安实行稳齐划一的坊市制,即坊与市分开。宋代东京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专业市场等。在汴京(东京)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

  38. 从唐到清的外贸港口是广州。唐宋将外商称为蕃客。

  39. 明朝出现了《天工开物》一书,总结了当时工农业生产技术,双季稻得到大面积的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农民广泛种植棉。

  40. 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其中最著名的有苏、松、杭、嘉、湖五府。

  41. 明中叶以后,在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因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必须具备的历史条件。

  42. 手工工场的“分工细致”说明:当时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记录表明当时存在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的记载,则表明雇工有人身自由。“听大户呼织”表明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

  43. 明清时期,阻碍新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有: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②发展不平衡,不成气候

  ③政府剥削,购买力下降,市场难以维持发展

  ④政府的政策(海禁和重本抑末)

  ⑤金钱投资方向的转变

  44. 开辟新航路的直接目的是寻找香料,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45. 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或原因)是①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②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③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开辟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④会为了传教;⑤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条件(这也是条件);还有地圆学说的流行。

  46. 最早进行探索的航海家是迪亚士,他抵达了好望角。最早到达印度(东方)的航海家是达伽马,他开创了东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麦哲伦。

  47.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欧洲——①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②西欧开始崛起;③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④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⑤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⑥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对非洲——⑦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黑奴贸易开始于1502年),对亚洲——⑧白银的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对世界——⑨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48. 葡萄牙的殖民地是西非海岸和东非海岸,还有马六甲,印度(印度尼西亚的一些),沿海据点、岛屿和中国的澳门。

  49. 西班牙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建立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在亚洲只有菲律宾。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充满了封建色彩。

  50. 16世纪荷兰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通过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即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方香料贸易。17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51. 英国海盗的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17世纪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战争,到18世纪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52. 由于北美洲人口减少,英国等进行以三角贸易形成的黑奴贸易。

  53.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条件是:①社会的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②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各行各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热潮。

  54. 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业,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它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55. 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是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56.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机器取代手工工场。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

  57. 第一台火车是1814年,乔治·史蒂芬孙成功制造的,第一条铁路修筑于1852年,从此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58. 铁路旅行不仅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这是业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工业革命中两个领先的部门是纺织业和铁路业。

  59.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国家;②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③一些重要发明大多直接来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个别发明家的经验积累。

  60.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显著成就是电力得到广泛应用,内燃机成为一种新的动力机。化学领域新材料层出不穷,炼钢技术突飞猛进。

  61.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876年,贝尔成功地制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马可尼于1895年发明了无线电报。

  62.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械化的工厂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工业时代;②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③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

  6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②大财团发展垄断行业;③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64. 通过国际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一岳麓版历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整理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