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 >作文 >初中作文 >初三作文 >九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时间: 於宝 分享

初三语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语文学习注重的是知识积累,只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能学习好这门课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4.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5.“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心情。

  7.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答: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的意思是:沉船旁边,千帆竟发,无比热闹,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充满生机。比喻新事物大批出现。

  5.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答案示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烂柯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这里变化很大。

  6.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末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7.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意思对即可)

  8.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答: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9.诗歌第三联(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以“沉舟”“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说明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度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

  10.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诗活泼形象地描述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示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1.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7.“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夜忆舍弟

  杜甫①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这首诗是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爆发,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许多地区都陷入战乱。②问死生:探问生死。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月是故乡明”——思乡;“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停止的期盼。

  3.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州路八千⑶。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⑷!

  云横秦岭家何在⑸?雪拥蓝关马不前⑹。

  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边⑻。

  ⑴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

  ⑵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⑶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⑷“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

  ⑸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⑹“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⑺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⑻“好收”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低碳生活作文300字范文5篇

《青春》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感恩生活500字精彩作文5篇

初三语文学习计划与步骤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套路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