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 >脑力开发 >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介绍分享

时间: 邱妹 分享

历史教育直接影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对价值观、情感等心理素质的形成,不能完全用具体的行为化目标来观察,思维素质的提高也不能以目标精确化。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

在目前所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历史教育学和历史教学法的著作中,以教育目标分类学阐述历史思维能力的,大概只有聂幼犁教授。他将历史学科能力归纳为“历史学科的识记鉴别和领会诠释能力”和“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辩证能力”两大类,并且从测量的角度加以论证。①布卢姆的认知分类体系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聂教授显然是应用了布卢姆的理论。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也是按照布卢姆的理论,简化为“识记”“理解”“运用”。布卢姆的分类是一种行为目标的学习理论,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强化,是一种超越学科内容的目标分类。正如批评者所言,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程序都不一样,课程与教学目标也应具有“领域特殊性”,没有一种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的分类学。②布卢姆的分类以“知识”为基础,但是历史知识不是像理科的定理、定式那样,知识都是被证明是千真万确的,是进入学科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历史知识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一是历史课程内容所选择的史事不断变化,以前中国古代史很大部分是讲农民起义,现在删除了。不是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而是时代变了,了解那些农民战争无助于实现现在的教育目的。

二是写进教科书的史实也未必确实。例如对“司南”的质疑至今也没有改变教科书的说法,类似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作为理解、分析的基础。

三是概念性的历史知识差别很大。比如古代的农民,中国和欧洲只有一般意义的相同,都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但是身份、地位、权利有很大不同。

四是用于解释历史的原理具有多样性,没有作为普遍意义的绝对正确。对洋务运动由否定改变为肯定就是明显的一例,后人对历史的解释受时代、立场、观念的限制。因此,很多所谓历史知识只是前人实践的信息,后人的认识不同,获得的经验也不同。按照布卢姆对知识的分类,历史知识很多都是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某种组合,那么,按照他的认知过程分类,历史识记层面的知识就不像英语单词拼写那样是领会、运用的基础。而仅仅依据布卢姆的认知过程维度分类和细化历史课程内容,那么,教科书中大量的“知识点”势必被要求死记硬背。这就无法改变历史教学“知识本位”的倾向,与历史学科训练思辨的特点,与素质教育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目标分类学原本就是为了解决考试与教育的关系。用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的目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考试提炼出书面可以体现的考查目标。自1950年代教育目标分类学问世以来,发达国家产生了各种流派,但是,美、英、德等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都没有照搬布卢姆的分类学阐释历史思维能力目标,而且他们的课程标准细化了年级之间学业成就目标的梯度,形成了一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文学科领域的特殊性,以及学科能力分类对教育的指导作用。实际上,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广东卷等很多精彩的历史试题也无法用布卢姆的目标体系准确地说明考查意图,这样,高考本可以发挥的“指挥棒”的“正能量”,因为没有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作支撑,反而给教学留下了随意性和无所适从的困惑。

历史教育直接影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对价值观、情感等心理素质的形成,不能完全用具体的行为化目标来观察,思维素质的提高也不能以目标精确化。行为目标强调教育结果的外显性,适用于理科,不适合文科。历史教育的价值在于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历史学科的概念原理只有与探究过程及方法体验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经验及其精神世界获得发展和提升。“如果学生经历了教育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①前苏联式的历史教育正是如此。

也有些著述以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学科思维能力分类体系。课程目标是在三个层面上阐述课程设置的目的,始作俑者有个形象的描绘: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②这个比喻恰好说明课程目标不分层次,仅仅是各个方面的尺度,是课程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是指导性原则,不是分类体系,可以不考虑操作的层次性。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所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在阐述上仍不能不以具体的知识目标为重心,基本上看不出思维能力的层次要求。在实际中,教师以套用课程目标的形式表述教学目标也往往导致虚高而空泛。

还有一种说法,将“历史阅读理解能力”作为历史学科能力的第一个层次。这仅仅是从书面测量的可操作性分类,也不是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陈述,不能作为教学过程的初级目标。学生认知历史的心理发展起点不是阅读,而是兴趣。阅读需要培养,不能要求刚上初中一年级的13岁儿童就从阅读历史进入理解历史的层面。历史是一门经验性学科,就像读《红楼梦》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政治家、红学家那样看出门道。对历史的理解需要引导,需要从学习的起点开始培育基本的思维意识。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更适用于人文学科。他强调的“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他认为,与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相比,技能和知识信息都是次要的和工具性的;教师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①历史教育的价值不正是这样吗?历史课堂教学不应该以教师为主体吗?那种流行一时的让没有经过思维训练的学生占据课堂,教师只能讲20分钟的做法,简直就是儿戏历史。当然,教师如果不知道历史思维能力是什么,也无法承担引导的责任。对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分类研究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环节,势在必行。

斯腾豪斯的模式在引导之前还有训练、教学两个过程,训练和教学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和知识信息的过程。历史课程没有特殊技能,但需要训练基本的历史思维意识。历史思维意识也是历史意识,是一种思维反映,这种思维反映只有经过训练才能形成。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历史思维意识才能上升为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意识是培养独立思考,求真、求实,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点,也是历史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初中学生对历史与历史学没有基本的了解,也不具备理解历史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学习初始就要训练基本的历史思维意识。不断进行这种思维反映的训练,使学生在感知、感觉历史的过程中,随着了解史事的增多而不断强化这种思维意识,由简单到复杂,然后才能形成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阶段要训练的历史思维意识有重证据意识、历史想象力和时序性思维意识。

重证据是学习历史首先要树立的思维的基本点。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解释历史都离不开证据意识。历史学家关于证据的箴言不胜枚举。如果说历史是一门科学,它的客观性就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尊重历史首先是尊重历史证据。历史的独立思考也只有建立在证据基础上才叫思考。儿童阶段的学生不乏想象力,但是没有证据意识的想象力没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可以听到学生毫无根据的探究发言,没有重证据意识的探究性学习还不如教师“满堂灌”。历史学科重证据意识与法治社会重证据是相通的,因此,训练重证据意识具有公民教育意义。

例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北京人”的课程内容要求:“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这是初中历史的第一节课。北京人不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中国历史也不能说从北京人开始,北京人这节课与后面要学习的内容没什么关联,那么,为什么学习北京人呢?只有将重证据意识作为教学目标才有意义。几十万年前的历史都是有充分证据证明的,古人类的化石是主要证据,还有古动物、古植物的化石以及地层的地质年代。第二节课了解半坡人、河姆渡人,仍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②这样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了解甲骨文再强调甲骨文既是文物又是文献,是当时人记载当时的活动。又如,介绍《史记》时告诉学生,《史记》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也有几百年前、一千多年前历史的记述,有些只有得到考古印证才能确认无疑。这样逐渐展开对证据的认识,使学生形成重证据意识,并逐渐认识证据的复杂性。

通过重证据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明确而清晰的证据意识:历史的真实在于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历史的思考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思考;历史证据分为遗址、文物、文字等若干类;历史证据的可靠性需要印证;历史是复杂的,孤证不立;历史证据在不断挖掘之中。

历史想象力也需要训练。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事,难以还原。理解历史需要进入历史情境,进入历史情境需要借助想象力。没有历史想象力,就不会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只有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才能理解当时的人和事,才能理解历史何以至此。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但是,只有合理的想象力才有可能发展为创造性思维。历史想象是根据历史条件的想象,是在证据基础上的想象。因此在逻辑上,历史想象力在重证据意识之后。正确地想象历史还能够产生质疑历史结论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例如,了解青铜器,在欣赏工艺成就之后要让学生想象古人怎样找到铜矿?怎样采矿?如何提炼?如何配比?如何制造?这些问题史学家都有研究,但是,不直接告诉他们而让学生想象,效果就不一样。纠正他们不切合当时条件的想象过程就是进入历史情境的过程。进入历史情境他们才能感知古人的智慧。2011年初中课标建议想象丝绸之路的艰辛,因为没有对丝绸之路的想象,难免误解中外交流的程度。史学家描述,汉朝使者自长安到安息、身毒等国,一年之内多则十余批,少则五六批;一批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近的往返两三年,远的要八九年。①那么,真正运到欧洲的商品数量很有限,必然珍贵。近现代史同样需要想象,尤其是人们的思想状态,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差别很大,同一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差距也很大。比如民国建立后剪发辫,下层不识字的劳动者反而最不愿意剪掉辫子,他们接受新事物也是比较难的。想象中国社会下层大多数人的思想状态,才能获得对当时社会的感性认识,进而才能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形成对历史想象力的主观意识,才能在阅读历史读物、观看历史作品时分辨真实与想象。

通过历史想象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历史需要想象,但不能随意想象;历史想象必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掌握的历史条件越多想象可能越合理;想象能够接近历史真实,但不等于历史真实;后人记述的历史多少都有些想象的成分;在阅读历史读物、观看历史作品时要学会区分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想象。由某种特定历史结论产生的想象不符合历史真实。

时序思维也是一种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的意识。时序思维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是养成对时间结构的关注,从时间结构考虑空间结构。比如,西周存在了275年,分封制在这样长的时间段内经历了土地扩张和人口繁殖,原先王畿强大、诸侯国弱小、诸侯国之间不接壤,发展到诸侯国强大、王畿萎缩、诸侯国接壤,人口增加,矛盾增多,终于导致战争。这是从时间结构想象和理解历史。同样,了解汉武帝首先也要知道他在位长达54年,而文景之治不过39年。关注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结构,是理解其历史地位的基本点。近代历史更是如此。太平天国运动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能否认它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它存在的时间就是这一结论的基本依据。随着课程历史内容的逐渐增多,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思考问题逐渐重要。因为按照时序思维意味着寻找因果关系,比如,1896年签署《马关条约》,1898年发生戊戌变法,显然,变法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产物,基本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政治要求。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中美关系正常化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时序思维是解释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的前提,也是阐述历史的基本思维方式。按照时间结构和时序思维还意味着发现问题的开始。因为无论阅读史料还是阅读历史读物,都需要有时序思维。时序思维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

通过时序思维的训练,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能够将教科书中分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应该有意识地从时间结构想象历史;应该从时序中发现简单的因果关系;应该学会用时序思维对历史叙述提出质疑。

通过上述三种历史思维意识的训练,在初中历史学

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介绍分享相关文章

逆向思维法三大类型有哪些介绍分享

逆向思维法三大类型介绍分享

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介绍分享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