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 >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政治学习方法

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对策

时间: 慧良 分享

对高考政治备考应该把重点放在主观题还是选择题上这个问题,选择题是拉开分数的的关键,毕竟一道选择4分,而一问简答题基本是10分左右,答得好也就是6或7分,答得差也能得个2或3分,差距其实就是一个选择题。。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

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排除法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两部分构成。所以,我们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就从审题干和审题肢这两步入手。

  1.审题干

  (2014全国Ⅰ卷)201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在刚果(金)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部署专门的军事干预旅,负责解除当地武装团体的作战能力,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平民,并协助刚果(金)政府维持地区的安全稳定。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 ( )

  ①联合国积极参与成员国刚果(金)的和平重建工作

  ②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金)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

  ③联合国是成员国以集体方式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平台

  ④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干由“背景材料”和“设问(引导语)”构成。如2014年全国卷该题中,“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便是“设问(引导语)”;“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之前的全部是“背景材料”。所以,审题干时,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引导语)”两部分。

  ⑴审材料

  该步骤是要弄清楚材料的中心主旨是什么,材料内容有几个层次,涉及哪些关键词。该步骤考查“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即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快速的从文字、图表、漫画等材料中读出材料的主旨和倾向”。

  该题中材料主要讲“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维和部队采取行动保护平民,协助刚果(金)政府维持安全稳定”强调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的作用。

  ⑵审设问

  设问和引导语往往会对答案的选择,做出一定的限定。如,限定“知识范围”;限定“主体”;限定“逻辑关系”;限定“程度”;限定“正反向选择”等。

  2.审题肢(选项)

  选择题的选项基本有四个构成,如果是组合性选择题,也是给出①②③④四个选项,只是要选出其中的两个选项而已。近几年高考中组合性试题较多,但都是以二二组合为主,不会出现四选三或不规则型,所以在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组合性选择题也是有技巧的。

  高考政治选择题是“单项选择”,又叫“最佳选择”,就是说,选项中可能有多个都正确,但只能有一个最佳的当选。鉴于此,“比较排除法”成为高考政治选择题中当之无愧的“万能方法”和“最保险”“最首选”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⑴排错:排除本身错误的

  在2014全国Ⅰ卷该题中“②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金)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④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两个选项,便是错误选项。该步骤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能把错误选项排掉。当然,前提是“基础知识”要扎实,否则,不是你“排掉雷”而是“雷把你排掉”。

  ⑵排异:排除与材料主旨和设问不相符合的

  ①排除与“设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

  前文已经提及,设问和引导语往往会对答案的选择,做出一定的限定。如,限定“知识范围”;限定“主体”;限定“逻辑关系”;限定“程度”;限定“正反向选择”等。那么,在做选择题时,排除完本身错误的选项后,就需要进一步排除“选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设问要求”的选项。

  例1:我国现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 )

  ①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②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该题中“②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项本身错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应将②选项改为“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排除②,因为A.①②和D.②④都包含②,所以排除A和D。剩下的B.①③和C.③④选项中都有③,因此③一定正确,此时,问题的关键在于①和④到底该选哪一个。①选项“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这是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原因(教材原话),故入选。而④虽然也是教材原话,但这不是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而是结果。教材第七课第一框中明确标出,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以,④选项不选,因果联系倒置。答案选B。

  例2.近年来,我国多地多次出现了空气严重污染的雾霾天气,PM2.5(细颗粒物)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因素。右图为某市PM2.5主要污染物来源的构成图。为治理空气污染,该市政府可采取的经济措施是:( )

  A.提高燃煤企业排污标准

  B.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C.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

  D.限制企业和居民对机动车的购买和使用

  【解析】本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注意设问中是经济措施(经济手段),排污标准的制定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故A排除,B属于法律手段,C财政扶持(财政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故C正确。D“限购”属于国家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属于行政手段,排除。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清设问(引导语)中对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限定。

  例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写道:“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其蕴含的“社会真谛”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D.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

  【解析】该题中AB选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而设问(引导语)要求的“社会真谛”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范畴,因此排除掉。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要看到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其发展过程是曲折的,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阐释的“社会真谛”,D说法正确;C与题意不符。此题设问(引导语)涉及对“知识范围”的限制。

  例4.2011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在中国人大网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人大常委会实施该举措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B.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

  C.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权 D.政府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

  【解析】该题设问(引导语)要求选出“人大常委会实施该举措的根本原因”,虽然ACD选项都属于人大常委会实施该举措的原因,但属于“根本原因”的只有A,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此题的关键是设问(引导语)中对于表程度词语的限制。

  ②排除与“材料中心主旨”不符合的选项。

  例5. 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有人说,如果真这样,汽车大王就不会出现了。材料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A.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产品开发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

  C.产品开发要利用人们的求异心理 D.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会引导生产

  【解析】产品开发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问题,故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教材在讲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时强调,如果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一种商品只有生产出来了,才能调动人们消费的积极性,这说明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跟亨利•福特的观点正好一致,故A正确;D项强调的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不符合题意要求。因此,答案是A项。此题,需要分清材料的中心主旨是强调“生产的决定作用”还是“消费的反作用”。

  例6.2014年春运时间已确定,从1月8日开始,至2月16日结束,共计40天。据预测,全国旅客运量将达到33.58亿人次,同比增长9.7%。随着春运来临,机票价格大幅上涨,近期部分热门旅游航线机票价格,比前期有最高达50%的涨幅。这表明

  ①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 ②商品的价格有时高、有时低

  ③供应影响价格 ④需求影响价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该题材料的中心主旨是“春运来临(对飞机的需求增加)导致机票价格大幅上涨”,即消费需求影响价格。①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选项本身正确,但材料只涉及“需求”这一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故该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同理,③供应影响价格,选项本身正确,但材料只涉及“需求”这一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未涉及“供给”的问题,故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答案为C。

  总之,“排异”这一步骤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理解所学知识,并能用所学理论解释背景材料”。这一步,较前两步难度有所增加,很多考生选择题选错,就出在这个环节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一、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材料并提取中心主旨和关键词,二、背书时要理解相应的理论是什么意思,否则,即使记住正确理论也无法从容地选出正确答案。

  ⑶取优:即通过比较选择最佳选项。

  一般来说,审题肢(选项),做到“排错、排异”后,基本都能把答案确定。但也有个别情况,排错和排异后,还剩下两个选项,并且两个选项,都跟材料有关,都符合设问要求。这个时候,就要“比较、取最优”了。那么,什么样的是“最优”呢?这个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是最接近材料中心的,有的是最能揭露本质的,有的是最全面的,有的是最精确的。

  例7. 中俄签署《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双方表示将继续加强贸易投资,加强在农业、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加强文化、教育交流,把中俄战略性合作推向新高度。这表明( )

  A.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B.国家性质决定国际关系

  C.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解析】该题中“C.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选项本身错误,主权国家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故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不可能一致,排除。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B排除。AD两个选项本身都正确,并且D是A的一种具体情况,但答案选D不选A,因为“A.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具体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二是“利益的对立是国家间引起冲突的根源”。材料只谈到中俄两国的合作,没有涉及冲突,故D选项更精确,入选。

  二、直选法 直选法即根据材料主旨和要求,直接将答案锁定。

  例8.我国人大审议企业所得税税法草案,规定内资、外资企业将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这表明我国运用 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道德手段

  【解析】通过调整税率来调整国民经济,属于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的表现,答案选A。

  高考政治题型解题对策:选择题

  高考政治选择题分四种情况:

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对策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内容小结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小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识点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识点内容小结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